当前位置:公益钢琴课堂
“恒韵琴行“教师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
2010-03-14 淄博市 恒韵 琴行 淄博市 恒韵 琴行
“恒韵琴行“教师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

[img]

器乐教学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织的一种教育活动,是老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主动掌握系统的专业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发展智力与体力,培养思想品德,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把学生培养成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都会强烈地表现在主体导向很明确的教育全过程之中。教师应树立职业教育的新观念, 采用以创新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将科学的教学理论、技能传授、素质教育融为一体,从而实现专业知识、职业能力和道德心理素质培养相得益彰的教学效果,为军队和地方培养和输送职业型、专业化、高素质的新型合格艺术应用人才。因此,加强、保证教师队伍建设的专业性、严格性、必要性和人才培养的方向性、目标性、紧迫性,正是提升器乐教学质量的关键。
一、学习——掌握——提高——应用,是器乐教学贯穿始终的教育方向。 通过器乐演奏基本技巧和应用技巧的教学,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演奏技法及演奏艺术理念的指导下,完成不同历史时期中外作曲家风格炯异的艺术佳作,同时全面提高接受能力、乐感能力、协调能力、表观能力和创造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艺术潜力及表演才能,表达器乐作品的深刻内涵,从而以胜任军地文艺团体的独奏、重奏、合奏、教学以及各类重大演出等工作。
二、“三位一体”的教学课程目标,器乐教学中贯穿“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思想,采取系统性、规范性、综合性、实用性相结合的方法,坚持以人为本,以学为本,确立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教学目标,切实突出器乐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教学对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支撑作用,促进器乐学生全面发展,使学生经过正规系统地训练学习后,成为合格的高标准专业艺术人才。
三、建立教学经验丰富,高师资水准的的教师队伍,师资,是重要、根本的办学条件。国内及国际上著名的演奏大师,他们的成功都得力于优秀的器乐教师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教学原则;精益求精、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遵循课程教学规律、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满腔热情、无限投入的真挚情感,加之自己的不懈努力奋斗,终究走上成功的辉煌殿堂。因此器乐教师应在教学体系中,应找准和确定自己的定位,将教学理论、技能传授、素质教育为一体,形成规范有序、质量上乘、水准一流的器乐教学模式和方法。树立专业知识、职业能力和道德心理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观,适应现代社会和艺术教育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以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和自信,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知识能力与道德心理素质培养相得益彰的教育效果。这一效果的实现必须依靠以下三方面要素的综合作用:
1、教师的基本特征和人格魅力
教师是肩负着人的神圣使命、承担人类科学文化传承任务的专业人员。教师既要教书又要育人。在教书方面,既包括传授知识,又包括培养技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力;在育人方面既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形成文明的行为习惯;又要注意陶冶高尚的情操,锻炼坚强的意志和性格。教师的人格魅力是指教师的性格、兴趣、能力、爱好、情感、意志等心理的总和,是教师的整体精神面貌。
2 、教育观念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有什么样的教育思想,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行为。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决定着教育活动的思想政治方向,教师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组织形式也要由教师设计和决定。教师的观念不仅指导着教师的教育行为,也通过对活动方式和内容的选择影响着学生的道德水平、自主性和创新精神的发展。
3、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学整体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的基本要素之一,它直接关系着教学工作的成败好坏、教学效率的高低和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因此,教学方法问题解决得好坏,就成为能否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而正确理解、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对于更多更好地培养人才更具深远意义。
教学方法是联结教与学的重要纽带,是实现教学任务的必要条件,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重要保证,也是影响教师威信和师生关系的重要原因,还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发展。
器乐教学方法包括五个方面:
1、乐教师要有总的正确的演奏艺术观念,掌握正确的演奏方法。
2、要有个好耳朵、好眼力。器乐教学这门艺术主要通过听觉和视觉来进行。器乐教师必须借助敏锐和有经验的听觉和视觉去准确地判别学生演奏时的、音准、节奏、音质、音色、力度变化、音乐表现、演奏方法是否正确等情况,并及时对学生的演奏作出调整。
3、器乐教师必须具有“对症下药”的能力。器乐教学实质上就是师生合作,及时发现问题和动用有效的训练手段逐步解决问题的过程。
4、器乐教师应具有较强的舞台演奏能力。“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具备示范演奏能力的教师可以使“言传”与“身教”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他的教学更具魅力,更令人信服。国内外一些著名的器乐教育家,他们都是集演奏与教学于一身的“双料”大师。
5、提高器乐教师职业素质,加强教学艺术修养,更新探求知识结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直接关系着教学的有效性和合理性,并进一步影响教育效果的好坏。同时,它也是教师教学作用发挥的前提和基础。作为教师必须从“重技轻艺”的误区中走出来。使自己具有较高的文学修养、史学修养、语言修养、美学修养和音乐理论修养,并知晓一些姊妹艺术,以及懂得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
总之,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一个教育者如果具有人道主义精神,富有宽容心、同情心;具有尊重学生,对学生怀有深厚师爱的真挚情感;具有献身精神,能教、善教、乐教,在日常工作中,就必须高度自觉,事事严格认真,精益求精,吃苦耐劳,全身心投入到教书育人之中。坚持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教学原则,贯彻个性化教育思想,尊重学员个体差异,充分考虑学生的学力和认知特点,遵循课程教学规律,突出课程特点,体现课程教学目标的针对性、教学内容的指向性、教学方法的适用性,增强课程教学对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功能,确保学生的健康成长和长远发展,不断强化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审美观,不断提高自身修养,更新探求知识结构,补充知识养分,其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有效的方法和良好的艺术,会化作巨大的力量,引导和鼓舞学生的进步。
四、引入竞争机制,培养艺术高质量人才,文化艺术教育规模化、产业化竞争,必将带来艺术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竞争。提升艺术教育教学质量,更是对器乐人才培养成长具有重要作用和深远意义。
艺术专业教育的目的,应是按照现代社会的需要,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传授专业知识和各项艺术专业技能。发展智能、体能和各项专业技能,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顽强的作风,过硬的心理素质和精湛的专业水准,以适应艺术教育需要和打好艺术建设创作的的素质基础,更好地完成造就高质量艺术人才的系统工程。
1、学生的基本特征
学生是自然实体和完整实体统一的人,是有思想、有个性,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因此,教育工作就必须顺应人的发展的客观规律,并按照社会的需要来培养学生。
2、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学生是教育的客体,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因此,学生永远是教育过程的积极参与者,是认识和实践活动的主体,具有主观能动性。学生的“主体”与“客体”的属性是对立统一的,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我们只有正确地处理它们之间对立统一的关系,才能做到既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既把学生看成教育的客体,又不断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要求,使学生成为自我教育的主体,促进他们更加自觉积极地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同时、学生应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增强政治理论素养,提高思想觉悟,更新观念,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勇于奉献精神,加强素质教育、德育教育、美育教育、能力教育,提高审美鉴赏水准和综合素质,从而体现高质量新型艺术人才的真正价值。
五、民主、平等、、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指教师与学生在教育过程中所发生的直接交往和联系,是人际关系在教育领域中基本、经常、主要的反映,是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情感和态度等人格各方面的重要因素。
(1)、很大程度上器乐教师与学生是合作伙伴关系,师生之间应该经常地进行学术交流、思想感情交融,建立良好的合作与互助关系;其次,应建立无权威性的学习环境;教师应加强师德修养,增强服务意识,努力成为学生所期待的良师和益友,学生也应该养成讲文明、懂礼貌的习惯,尊重教师的劳动。
(2)、教学过程的本质决定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则体现在把学生自主的学习活动有效地组织起来,把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一方面,器乐教师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示之以范,培养学生对学生演奏的正确动机、浓厚的兴趣、真挚的情感、顽强的毅力。真正把学生吸引到演奏中来,全身心地投入器乐学习。另一方面,教师必须按照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心理特点,选择适应学生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学习,使学生学会学习。
(3)、教与学的关系就是教师帮助学生演奏,要替学生考虑演奏方法、声音运用、力度变化、理解作品、音乐处理、感情投入等。
(4)、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和态度以及对学生学习的兴趣、自信、自我肯定和期待水平具有很大影响作用。融洽的师生关系往往对使学生学习表现出更大的兴趣,有更多自由表达的行为,有助于学生克服困难,积极主动地学习,形成自我教育能力,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社交技巧,有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可见,民主、平等、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有效地进行教育活动、完成教育任务的必要条件。因此,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其有效地互动运,教师应加强个性锻炼,做好心理调节,树立正确的师生观,把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能动性结合起来,加强与学生的交往,经常了解和关心学生的心理变化,帮助学生增进心理 健康,培养学生优良的个性品格,在平等的基础上树立教师威信,为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条件,从而使师生之间产生较好的心理认同和心理相容,使教和学的关系得以协调。